• ホーム
  • ご案内
  • 妙福寺ニュース
  • 日蓮宗宗旨・聖日
  • 宗徒の信条
  • 御一代記
  • 縁起
  • お経
  • 法話
  • 法要式次第集
  • 心得
  • お檀家さん紹介
  • 新規墓地案内
  • 寺院一覧
  • リンク集
  • 掲示板
  • ご感想・お問い合わせ
  • アクセス
  • お忘れ物のご案内
  • サイトマップ
  • ホーム
  • 檀家専用ページ

お経

HOMEお経 > 妙法蓮華經巻第五

妙法蓮華經巻第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於過去。無

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

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

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

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髄腦。身肉手足。不

惜躯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於法故。捐捨

國位。委政太子。撃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

我説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

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

我。當爲宣説。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随仙人。

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

作牀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於千歳。爲於

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

此義。而説偈言

 我念過去劫 爲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爲我解説 身當爲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爲汝説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果? 随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爲諸衆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爲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爲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爲汝説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

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

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

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

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却後過

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

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

十中劫。廣爲衆生。説於妙法。恒河沙衆生。得

阿羅漢果。無量衆生。發縁覺心。恒河沙衆生。

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住不退轉。時天王佛。

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

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

民。悉以雜華。抹香焼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

寶葢。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衆

生。得阿羅漢果。無數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

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

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

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

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啓

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

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

相見。論説妙法。可還本土。爾時文殊師利。坐

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倶來菩薩。亦坐寶蓮華。

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虚空中。

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前。頭面敬禮。二

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却坐

一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

衆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

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

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

詣靈鷲山。住在虚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

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説。六波羅蜜。

本聲聞人。在虚空中。説聲聞行。今皆修行。大

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敎化。其事

如此。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衆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羣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説。妙法華經。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

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

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

女。年始八歳。智慧利根。善知衆生。諸根行業。

得陀羅尼。諸佛所説。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

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刹那頃。發菩提心。得不

退轉。辯才無礙。慈念衆生。猶如赤子。功德具

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譲。志意和雅。

能至菩提。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

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薩道。未曾止

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

是菩薩。捨身命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

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

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却住一面。

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荘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衆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敎 度脱苦衆生

爾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

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

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縣曠。經無量劫。勤苦

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

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

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

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

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

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衆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

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

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爲十方。一切衆

生。演説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

八部。人與非人。皆遥見彼。龍女成佛。普爲時

會。人天説法。心大歡喜。悉遥敬禮。無量衆生。

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衆生。得受道記。無

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衆生。住不

退地。三千衆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

薩。及舍利弗。一切衆會。默然信受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説菩薩摩訶

薩。與二萬菩薩眷屬倶。皆於佛前。作是誓言。

唯願世尊。不以爲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

讀誦。説此經典。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増

上慢。貪利供養。増不善根。遠離解脱。雖難可

敎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説書寫。

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

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

國土。廣説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

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

亦當。於佗國土。廣説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

國中。人多弊惡。懷増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

曲。心不實故。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

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倶。從座而起。

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

?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将無謂。我

不説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曇彌。我先總説。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

知記者。将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

中。爲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倶爲法

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

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曇

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

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羅?羅母。

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

不説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

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爲大法師。漸具佛道。

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

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

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

前。而説偈言

 世尊導師 安穩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説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

於佗方國土。廣宣此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佗。諸菩薩摩訶

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

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

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説此經者。當如

佛敎。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

敕。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

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

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衆

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説其義。如法修行。

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佗方。

遥見守護。即時諸菩薩。倶同發聲。而説偈言

 唯願不爲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説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爲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眞道 輕賎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説法 爲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爲貪利養故 説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爲求名聞故 分別説是經

 常在大衆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衆 誹謗説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説外道論議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爲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爲説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説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衆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説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衆無所畏 我當善説法 願佛安穩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是諸菩薩。甚爲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

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誦。説是法華經。世尊。菩

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説是經。佛告文

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説是經。

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

爲衆生。演説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

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

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

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

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

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

諸外道。梵志。尼?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

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

諸有凶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

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鶏狗。畋獵漁

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説法。

無所?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

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随宜説法。

無所?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

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説法。亦不樂見。

若入佗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

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獨入佗家。

若有因縁。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爲女人

説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

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小弟子。沙彌小兒。亦

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如虚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

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

障。但以因縁有。從顛倒生。故説常樂觀如是

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爾時世

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説此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凶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増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爲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望 而爲説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爲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爲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凶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爲女説法 若説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爲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説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爲無爲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爲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虚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説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随義觀法 從禪定起 爲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説斯經典

 其心安穩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説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説是經。

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説。若讀經時。不樂説人。

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説佗人。好

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説其過惡。亦不

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

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

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説。令得一

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菩薩常樂 安穩説法 於清淨地 而施牀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内外倶淨

 安處法座 随問爲説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羣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顔爲説 若有難問 随義而答

 因縁譬諭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増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説法 晝夜常説 無上道敎

 以諸因縁 無量譬諭 開示衆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望

 但一心念 説法因縁 願成佛道 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説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説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諭 説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

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

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

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

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

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衆生。起大悲想。於

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

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衆

生。平等説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

法者。亦不爲多説。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

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

者。説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

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

誦已能説。説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巻。恭

敬尊重讚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



 若欲説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佗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説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衆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慢心 説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衆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

時。有受持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

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

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随宜説法。不聞

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

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随

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

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

成就。此第四法者。説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爲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

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虚

空諸天。爲聽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

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爲

法故。而衞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

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

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

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

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

往討伐。王見兵衆。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随功

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

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璢璃。??。碼碯。珊瑚。

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

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

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

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

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将。與之共戰。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衆中。爲説諸經。令

其心悦。賜以禪定。解脱。無漏根力。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

皆歡喜。而不爲説是法華經。文殊師利。如轉

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

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

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爲大法王。以法敎化。一

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

戰。有大功勲。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

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

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説。而今説之。文

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説。於諸

説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

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

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

護。不妄宣説。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説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爲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爲説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爲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爲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脱 與諸魔戰 爲是衆生 説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説此諸經 既知衆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爲 説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爲尊 衆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爲汝等説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穩 演説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顔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賎醜陋 衆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爲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衆 圍繞説法

 又見龍神 阿脩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爲説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説諸法

 佛爲四衆 説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爲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爲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衆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荘嚴 聞法爲人説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爲四衆説法 經千萬億劫

 説無漏妙法 度無量衆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説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佗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

沙數。於大衆中。起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

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

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

土。而廣説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衆。止

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

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

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

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説此經。佛説是時。娑

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

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

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

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諸菩薩。聞

釋迦牟尼佛。所説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

皆是大衆。唱導之首。各将六萬。恒河沙等眷

屬。況将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

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

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佗分之一。況復千萬

億。那由佗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

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

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

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諭。所不能知。是

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虚空。七寶妙塔。多寶

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

足。乃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

右繞三?。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

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

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

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

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

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爾時四

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

萬億國土虚空。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

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

四菩薩。於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在大

衆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

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敎易不。

不令世尊。生疲労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説偈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敎化衆生 得無疲倦

 又諸衆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労耶

爾時世尊。於諸菩薩大衆中。而作是言。如是

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衆生

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労。所以者何。是諸衆生。

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

重。種諸善根。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説。

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

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爾時

諸大菩薩。而説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衆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解 我等随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

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随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衆。皆

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

薩摩訶薩衆。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

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

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

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衆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説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縁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衆生所樂見 爲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将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将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衆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倶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将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佗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倶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衆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衆 誰爲其説法 敎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涌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説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事 我於此衆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説其因縁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衆 本末之因縁

 無量德世尊 唯願決衆疑

爾時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

佗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

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衆。

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虚空。

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

薩大衆。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

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

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

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爾時釋迦牟尼

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

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

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

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

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説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分別 如是今當説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説是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

大衆。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

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

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已。敎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

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

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

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

説。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

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

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爾時世尊。欲重

宣此義。而説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衆?閙 不樂多所説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爲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説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敎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説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敎化是等衆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

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

時間。敎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

如來爲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

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

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

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敎化如是。無量大

菩薩衆。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

大菩薩衆。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

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

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

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黒。年二

十五。指百歳人。言是我子。其百歳人。亦指年

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

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衆。諸菩薩等。已

於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

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

行。善能次第。集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

一切世間。甚爲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

時。初令發心。敎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我等雖復信佛。随宜所説。佛所出言。未曾虚

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

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

因縁。唯然世尊。願爲解説。除我等疑。及未來

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爾時彌勒

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神通智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爲除衆疑 如實分別説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歳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説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説

 不樂在人衆 常好在禪定 爲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爲未來 演説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爲解説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敎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妙法蓮華經巻第五

ページトップへ